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牛克诚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超越的语言与语言的超越

2012-12-27 13:43:52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牛克诚
A-A+

(一)

  工笔画是中国画中最具包容性与可塑性,并且最具语言变革活力与超越意识的画体。如果把它与同作为中国画的另一画体——水墨画或写意画进行比较,这一判断就更为充分、更为确然。

  只是,这一事实判断是以当代的中国画为对象或依据的,因为,在古典时期,当工笔画以唐宋时的人物、山水及花鸟画为标志而达到语言的成熟,在元代以后的发展也是陈陈相因、了无语言之创新的。

  同样,古典水墨画在两宋时期达到笔法、墨法的完备后,此后的语言形态也并不发达,但它却通过讲求画外修养、讲求遣怀写意、讲求书法意趣等巧妙地遮掩起这一缺陷,特别是它又用“由‘技’入‘道’”来消解语言的重要性,最后弄得谁都不敢谈水墨画的技巧等关乎语言的问题了,仿佛谁要是一提这样的问题,谁就不懂中国画似的。于是,水墨画就堂而皇之地不谈语言,而一门心思地在文化上、在修养上做文章了。水墨画在语言问题上的获免权是在苏轼时取得的。作为文人画的一个代表画家,苏轼在很多诗文中都着意对“士人画”与“画工画”、“高人逸才”与“世之工人”、“诗人”与“画工”等进行划分,这其实表达出文人们把自己区别于所谓“工匠”的一种自觉意识。而在绘画上,又相应地推崇“意”而贬抑“形”,推崇“逸笔”而贬抑“制作”,推崇“疏放”而贬抑“工谨”……以至,画得越业余,离画越远,就越是画了。

  然而,工笔画就不能这样。“三矾九染”的必要绘制程序,不可能让工笔画家们在语言问题上轻松起来,一轻松就不“工”了。另一方面,又由于文人们一直起劲儿地说工笔画“工板”,并以此说它为“俗”,工笔画家们就又不敢在语言问题上过于投入,以免招致来自文人们更为尖酸的嘲讽。于是,在古典时期,工笔画就既未能像水墨画那样绕开语言而向内蕴方向发展,又未能将其自身的语言表现潜能充分展开。

  而这正给当代工笔画留下了可以充分拓展的语言空间,在这一空间中,当代工笔画实现着对古典工笔画语言的全面超越。这是在一个心灵世界和物质世界全新展开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古典工笔画的样式与价值体系,并广泛借鉴当代世界优秀视觉艺术,对工笔画语言形态进行的全方位的再度建设。

  在勾染的基本技法上,当代工笔画用具有多样表现性的线条形态,拓展了古典工笔画停匀、理性的用线;又用擦、涂、积、撞、堆等加强赋色过程中笔触的动势与形态,从而打破了“染”的按部就班程式,而让它充满创造与挑战;双勾细染的固定格式也被突破,有的工笔画即不借线条或弱化线条,让丰富的色面凸显出来,在色彩转换或肌理构造中综合塑造形象。

  在勾染技法之外,当代工笔画又注重汲取水墨语言及写意旨趣,在色、墨混融中,让工笔画获得一种水晕墨彰的表现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有的工笔画将工致的描绘变作简洁、疏略的表现,从而使工笔画在不断超越表达上的界限的同时,也在实现着对于其自身的超越:它从一味“精工”中走出,而将水墨笔法及写意精髓构筑到自己的语言形态中,从而使“工笔画”的界域被空前放大;同时,中国古典绘画中一些相互间一向壁垒森严的对峙体系与范畴,如“工笔”与“写意”、“院体画”与“文人画”、“画工”与“文人”、“色彩”与“水墨”、“描绘”与“写”等,都在当代工笔画中实现了大融合。

  而这还都只是发生在“中国画”内的事,当代工笔画所实现的语言超越,更表现为,它借鉴了油画、版画、水彩画及日本画等画种的表现手法,实现着对于原有概念意义上“中国画”的超越。它以天然矿物色、高温结晶色及箔类等材料为依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色域、色感与色质;在工具上,有喷枪、刮刀、磙筒等“画笔”,在载体上,有木板、金属等硬式画幅,在表现上,有涂染、拓印、喷洒、贴箔、打磨、堆积、厚涂、拼贴等多样手法;从而在作品样貌上,背景由传统的虚淡变为坚实,色彩由清浅变得浓重,肌理由淡薄变得厚实,视觉效果也由内向外显露……这种当代工笔画形态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取向与创作意识,不但超越了工笔画,也把“中国画”的疆域空前拓宽,从而实现着中国画与世界绘画的融汇。

  因此,可以说,当代工笔画用“超越的语言”,重塑了中国画的当代形象,从而使当代中国画的语言面貌显得那样多姿多彩。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明暸当代中国画在语言表现上对古典时期到底实现了怎样的超越,光把眼睛盯在水墨写意画上是远远不够的;一部丰满的当代中国画的语言历史,在极大的篇幅上,要靠着当代工笔画来支撑!

(二)

  当代工笔画完成“超越的语言”工作,其速度之快令人讶异。两宋时期古典工笔画语言体制成熟后的近一千年时间里所要完成的工作,当代工笔画家在短短十多年左右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这一完成的时间大体在五届工笔画大展。

  于是,一直关注当代工笔画新语言的我,在担当本届评委时就多少有些失望,因为,坦白地讲,我这次几乎没有看到一幅在语言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工笔画作品。这已明确表明,当代工笔画在语言上的开辟疆土,或者说它在语言广度上的拓展,已在此届大展之前完成。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为,在一定的时期内,某种绘画的可发掘的语言潜能一定是有限的,它不可能老是让画家们撒着欢儿地不断弄出新花样。语言饱和期,这个东西让再有本事的画家,也会在语言的创新上变得束手无策。

  六届工笔画大展就正处在这个语言饱和期。这一时期,既全盘地集聚着此前的所有语言新样式,又在新的方向上展开了未来的发展。在前瞻工笔画的未来时,那一失望便很快为另一种心绪所扰动,而这一心绪却又是比失望更为沉郁的忧虑。

  因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一种“矫饰”的东西正在成为当代工笔画在语言饱和后的一个发展方向。这表现在:一味地陷落细节刻画之中,以画满、画大、画繁缛为能事,与画面结构脱节的涂擦肌理的滥用,全力追求形似而缺乏神采,以勾勒矾染的程式化为特征的“概念工笔”……等等。“矫饰”是本质之外的附着,当这种东西为画家所热衷,就会导致竞相以“炫技”为标榜,为语言而语言,为技巧而技巧,从而失去内在心性情智,使作品沦落为一种绘画精神空虚状态。

  好在,在忧思缠绕的同时,一种可以被称作“希望”的明亮色调也在我眼前渐渐展露:语言饱和后,与“矫饰”并行的另一个方向也已展开,这即是向语言深度的方向进展,从而实现当代工笔画的“语言的完善”。

  所谓“语言的完善”,并不是越画越细,而是要深入挖掘工笔画各语言要素的潜在表现性,并把它们凝结于技巧构成之中,从而把工笔画打磨成一种具有意蕴的形式。这种“语言的完善”关乎工笔画的各个方面。在勾染表现上,有的作者深入学习、热心传承着精勾细染的古典技法,并在物象造型、结构画面及画境经营上结晶着现代人的意识与情感;有的作者则着意于勾染的简、略,在率意中调动线条表情,增强色块的表现容积,使工笔画的勾染具有可读性和抒情感。在色彩表现上,有的作者不仅“以色貌色”地描绘出客观物象的逼真色相,更注重表现色与色之间相互辉映所腾发的气韵与神采;有的作者则以开放的姿态学习西方色彩语言,从而以色相、色调的多样变化,丰富工笔画色彩的美性表达。在造型上,有的作者在准确表现客观对象的同时,极大地融入主观情思,从而于情境中进行形象塑造。在构成上,有的作者擅于调动想象,从而在东方式的意象中构筑深邃博大的精神时空。在肌理制作上,有的作者驾驭多重复杂的肌理,并让它与色彩、造型等一道共同营造画面构成与情境……

  语言的完善,使工笔画不仅从古典的程式表现走出,而且从“超越的语言”的“唯新是求”心态中走出,在填充其形式与意蕴的间离中塑造一种“深度工笔”。如果说“超越的语言”是在语言广度上的展开,是当代工笔画家如群英会般地开疆掠土,从而使当代工笔画以多样的面貌同古典工笔媲美;那么,“深度工笔”则是向醇、深、精、厚的方向进展,从而使当代工笔画以其语言之精微、形式之纯粹、意蕴之丰沛,同古典工笔争辉。

  然而,在中国画当代形态建设中,工笔画要承担起传达当代视觉形象和时代精神的重任,就还需进行比“语言的完善”还要重要的工作,即“语言的超越”。它将把工笔画的生长触角引向画外,引向一个语言本体之外但又能浸灌于语言的精神性的宽广领域。这个宽广领域,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展开新的维度,它指向文化,指向生活,指向内心。这也是一个“由语言而造境界,自体貌以达精神”的过程,即是一个超越语言的过程。

  这使我们联想起水墨画的成长历史。当它在北宋时于笔法、墨法上完善后,即是向着积累、醇化其文化含量的方向发展,它与古典哲学、书法、文学等互为渗透,并形成一整套价值标准、审美理念等等,从而使水墨画被打造成了具有精神内涵的形式。而工笔画的未来发展,则需要在文化的维度中,找寻到工笔画与中国哲学、诗文等的内在联结,建立起具有渊源的文化支撑。与此同时,工笔画家的创作体验又要返回内心。这既要求画家们建立起独立的艺术与人格精神,又要以深厚的情怀塑造一种人文关切意识,还要保持一颗如童心般的天真与想象力,从而让工笔画从主题到风格都来接受内心感觉与情智的浸润。另一方面,当代工笔画家还要亲近自然、关怀生活,并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地焕发出至真至善至美之情感。这次展览中大量空无表情的人物形象,以及山水画的缺失,似乎表露出工笔画家与生活的隔阂、与自然的隔阂。“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工笔画亦须动之以情,这个情一定是出于对于生活的感动。

  文化的维度使工笔画向着“内涵”的方向长成,内心的维度使工笔画向着“诗意”的方向长成,生活的维度使工笔画向着“情思”的方向长成。在这样的长成过程中,工笔画将完成从刻画到表现、从技巧到观念、从视觉到情境、从形象到风神等一系列“语言的超越”,从而步入一个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精神境界。

  “超越的语言”是开辟表现空间,“语言的完善”是酿造形式意蕴,“语言的超越”则是招展绘画精神。如果说,超越的语言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语言的完善也可以在不长的时间内个别地、局部地实现;那么,语言的超越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因为,它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建造的过程,而是一个积累或沉淀的过程。

(原文为《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作品集》前言,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发表时有增删。)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牛克诚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